
一、个人简介
刘新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英美英语写作教材的语篇类型共生关系模式构建”(项目编号:14YJC740056)1项,市厅级项目4项;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美英语写作教材百年发展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7BYY110)1项。在English Today、Language in Society、《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
研究方向:西方修辞学、语篇语言学、英语教育
联系方式:xfliu168@126.com
二、主要授课
英语课程与教材研究、学术论文写作、创意写作、高级英语读写
三、发表的主要论著/论文
[1]《语篇类型共生关系研究》,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
[2]《语篇语言学导论》,编委,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
[3]《语言类核心期刊译学论文索引(1991-2005)》,第二主编(2/2),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4]《走进高中新课改——英语教师必读》,编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译学大词典》,编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年。
[6]刘新芳.基于美国英语写作教材的语篇类型共生关系形成过程研究,《外语学刊》2018年第5期。
[7] Liu, Xinfang. A Cosmopolitan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ish.English Today, 2018, 34(3): 60-62.
[8]刘新芳.国外语篇类型研究述评,《苏州科技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9]王云、刘新芳.汉英心理动词程式语语音表征对比研究——来自视觉掩蔽启动范式的证据,《外语界》2018年第3期。
[10]王云、刘新芳.汉英心理动词双字/词语符逆序表征对比研究——来自掩蔽启动范式的证据,《现代外语》2018年第3期。
[11]刘新芳、王云.汉英博士论文致谢辞情感诉诸修辞对比研究,《外语教学》2018年第3期。
[12] Liu, Xinfang. Review ofTranslanguaging in Higher Education: Beyond Monolingual Ideologies.Language in Society, 2017, 46(4): 610-612.
[13]唐雅雯、刘新芳、吴心怡.中国高校新年献词修辞特点分析,《文教资料》2017年第23期。
[14]刘新芳、欧阳护华. 21世纪美国大一英语写作教材特点分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2期。
[15]刘新芳、王云.汉英博士论文致谢辞逻辑诉诸修辞对比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16]刘新芳、王云.汉英博士论文致谢辞人格诉诸修辞对比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年第4期。
[17]刘新芳.跨洋互动: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期。
[18]刘新芳.《话语形式与意义:语料库辅助话语研究理论与实践》评介,《外语研究》2015年第6期。
[19]刘新芳、王云.西方修辞情境理论研究述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20]刘新芳、王云.修辞情境理论观照下的TEM-4便条写作,《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第9期。
[21]刘新芳.修辞互动视角下的语篇类型共生关系研究,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2]刘新芳.论语篇宏观结构的功能,《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3]刘新芳.语篇宏观结构及其体现形式,《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24]刘新芳.英语隐喻性量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功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25]李克、刘新芳.修辞权威、修辞人格与修辞劝说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6]刘新芳.西方马克思主义同批评语篇分析的渊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27]刘新芳.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一个悖论命题,《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28]刘新芳.汉语“量词”术语英译正名,《信息技术与术语标准化》2006年第2期。
[29]刘新芳.综合性译学词典的编排体例探讨,《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0]刘新芳.模糊性与文学翻译,《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四、主持或参与课题
[1] 2017-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中美英语写作教材百年发展比较研究”(17BYY110)。(主持)
[2] 2016-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汉英博士论文致谢辞对比研究”(2016SJD740025)。(主持)
[3] 2015-2017年,苏州科技学院校科研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英博士论文致谢辞修辞对比研究”(XKR201505)。(主持)
[4] 2015-2017年,苏州科技学院2015“本科教学工程”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于中美英语写作教材的EFL写作教学模式构建”(2015JGZ-14)。(主持)
[5] 2014-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英美英语写作教材的语篇类型共生关系模式构建”(14YJC740056)。(主持)
[6] 2010-2011年,第五届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基于西方修辞理论的篇章类型研究”。(主持)
[7] 2006-2007年,苏州科技学院校科研基金项目“译学工具书研编”。(主持)
[8] 2018-2020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双语者语言转换的认知控制及其神经机制研究”(18YYB011)。(参与,2/5)
[9] 2017-2019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欧洲智库中国形象建构研究”(17YYB012)。(参与,3/4)
[10] 2014-2016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英汉心理动词语义组织模式对比研究”(2014SJB556)。(参与,2/4)
[11] 2013-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汉政治话语语义韵对比研究”(2013SJB740035)。(参与,3/5)
五、奖励及荣誉称号
2019年获苏州科技大学校优秀教师
2019年获“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江苏赛区)指导二等奖;
2018年获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2018年获苏州科技大学“交行奖教金”(科研类);
2018年获苏州市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8年获江苏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教学研究工作委员会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
2018年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江苏赛区)指导三等奖;
2016年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江苏赛区)指导三等奖;
2016年获江苏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赴境外研修资助;
2015年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江苏赛区)指导一等奖;
2013年获“外研社杯”首届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江苏赛区)指导一等奖;
2011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学生奖;
2010年获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
六、社会贡献与兼职
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理事
苏州科技大学语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